发布时间:2025-03-10 17:34:38    次浏览
如今的红旗渠分水闸,是游人们来林州的“必游地”之一 一渠护田 人们立起红旗渠纪念碑河南商报首席记者李肖肖记者程国昌/文首席记者 陈亮/图上世纪60年代,林县(今河南省林州市)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,开山修渠,从太行山山腰修建引漳入林工程,结束了当地十年九旱、水贵如油的历史。这就是被人们称为“人工天河”的红旗渠。今年4月5日,是红旗渠通水50周年纪念日。党中央历来都非常关心红旗渠、重视红旗渠精神,很多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有着深深的“红旗渠情结”。李先念百闻不如一见 真是“人工天河”据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党史频道记录,李先念的秘书程振声回忆,从1963年到1991年,李先念针对红旗渠建设、红旗渠精神和杨贵(原林县县委书记)的文字批示就有19件,在各种场合对林县工作和杨贵的讲话有30多次。1966年1月,周恩来主持召开北方八省抗旱工作会议,中央成立了领导小组,周恩来任组长,李先念等任副组长。李先念在分管河南抗旱工作时,就提出要“学大寨,学林县”。1974年,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陪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参观红旗渠。李先念说:“百闻不如一见啊!看过《红旗渠》电影,也听人讲过红旗渠,总的印象不错,来红旗渠一看,更感到工程雄伟,真是‘人工天河’,不要说三年困难时期,就是在丰收年份,自力更生修建这条渠,也不可想象。”他重复着周恩来的话对卡翁达说:“红旗渠和南京长江大桥是新中国的两大奇迹,是靠中国人民的智慧自力更生建起来的。”李先念沿着崎岖山道拾级而上,边走边对身边的河南省委负责人说:“林县人民能把红旗渠修到山上,你们就不能把路修到山上?你们没钱我拿钱!”现在通往青年洞的盘山公路就是那以后修建的。路修好后,林县人把修路节省下的款又退还给了中央。1990年,林县举行纪念红旗渠通水25周年庆典。中央电视台和农业电影制片厂摄制了一部三集80分钟的电视专题片。摄制单位找到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李先念,请他题写片名,李先念欣然题写了“山碑”,这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后来被刻在红旗渠青年洞旁的山壁上,与1996年江泽民题写的“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”和郭沫若题写的“青年洞”一起,成为红旗渠畔一道独特的风景。1991年1月25日,在他去世的前一年,已经82岁的李先念还念念不忘红旗渠,专门题词:“发扬红旗渠精神,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”。江泽民不要忘记那些修渠的人河南省林州市委、市政府接待办公室副主任李蕾,作为一个上过《百家讲坛》的著名讲解员,曾多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讲解红旗渠工程和事迹。1996年,李蕾开始接待党和国家领导人,她接待的第一位党和国家领导人,就是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、国家主席的江泽民。李蕾说,江泽民到红旗渠后说,红旗渠精神不只是林州的,河南的,“还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”。走进纪念馆的《序厅》,迎面墙上“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”的金黄大字赫然映入眼帘,这是江泽民的亲笔题词。1996年6月1日,江泽民同志莅临红旗渠。他在红旗渠边赞叹:“不简单啊!在这里,我希望大家不要忘记山中岁月,洞中岁月,不要忘记那些修渠的人。”江泽民还特意问到了劳模任羊成。在座谈会上第一句话就问他:“听说你修红旗渠时砸掉了几颗门牙,现在怎么样了?”今年已经88岁的任羊成,是当年修建红旗渠的劳模。在修渠时,有次他带头爬到70多丈高的悬崖上除险,没想到一块石头突然落下,正好砸在嘴上,一阵钻心的疼痛,满嘴鲜血,三颗牙都断在嘴里了,但任羊成用钳子将砸碎的牙齿拔出来,继续战斗。任羊成说,很多人都关心他,关心他的门牙,“好高兴,觉得再累都值。”胡锦涛办成青少年教育基地1995年,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、书记处书记的胡锦涛同志,曾两次视察红旗渠。第一次是从河南前往山西途中,停车隔河遥遥相望;第二次是在当年4月14日,他专程莅临红旗渠,对红旗渠及红旗渠精神都给予了高度评价。他说:“当年林州人民在那样困难的情况下,能把红旗渠修起来,真不容易。红旗渠精神在改革开放的年代,仍需要大力弘扬,希望你们利用青年洞、神工铺等景点,办成青少年教育基地,继续发扬红旗渠精神,再创林州辉煌,谱写好林州发展四部曲。”第二年,红旗渠被国家教委、民政部等六部委联合命名为“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”。